笔趣阁
笔趣阁 > 姜姬 > 第473章 为何, 为何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73章 为何, 为何

  姜姬

王姻还没到郑国就听说了芳菲子的大名, 不免气苦。


他生得晚,还在家中站在父祖面前背书时,孙菲的大名已经如雷贯耳了。


虽然自觉才华并不逊于孙菲,但世人确实只知孙菲不识他。


他往日宁愿躲在家中高卧也不肯四处交游,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想听人提起孙菲。若有人将他二人相提并论, 他更觉得是莫大的耻辱。


他本意想一鸣惊人, 结果现在又是孙菲早他一步。


“之前他躲在何处?”王姻喃喃道,“我怎么一点都没听到动静?”


他能当博士,可见早就在乐城了。但王姻在乐城也有两年时光了, 却从来没听到芳菲子的大名。


真叫人生气!


他鼓起劲,对车夫道:“再快些!”他要尽快见到郑王, 完成任务,回到鲁国, 接受属于他的光荣!


他王姻,必要名扬天下!


郑国现在人烟稀少,各城都显得有些“穷困”。街上行人不多, 商铺大多歇业关张。偶有一两架车经过,马瘦、车旧。


王姻扮做游学的士子,一副古道热肠的样子。他说是自鲁国来, 郑人就纷纷请他到家中饮茶, 不是要荐子孙给他当弟子、当随从、当侍童, 就是要荐女儿给他当侍婢、当侍妾。


他很奇怪,问为什么?


男孩给他当弟子还好说,女儿怎么也要推给他?


郑人都是一样的说法, 都道现在天景不好,担心郑王选美。


皇帝要选后的事民间已经知道了,郑王自家没有姐妹,先王的女儿早就跟着先王去当“仙女”了,郑王自己就生了一个女儿,还嫁到了鲁国为后。所以皇帝选后,跟郑王无关,跟郑国有关。


郑人猜测,郑王现在势单力孤,一定会广选良家美人,进贡给皇帝,以邀圣宠。


贫家也有娇儿,何况他们这些衣食富足的人家?谁不是把亲生骨肉当成心肝?一个好好的女儿好不容易养到十多岁,难道就要让她去千里之外侍候人不成?王姻年纪不大,人品看着也行,学问好像也有一点,家世虽然没问出来,但看衣著、谈吐、随从就知道家里有钱有势。


这样的人,把女儿送过去,至少不会吃苦头啊。


何况听说鲁人一向对女子优容宽待。比起当皇帝的宫女,还不如去相邻的鲁国,近一点,日后或许还有相见的可能。


王姻问:“何不嫁女?”


郑人苦笑,这几年几乎年年征丁,有的城厉害的一年征两次、三次,除了八十老翁,哪里还有适龄男子?


男少女多,只能外嫁。


王姻当然不可能收下女儿,连弟子也都拒了,郑人苦难良多,他单人只手,又救得了几个?何况他这一去,自负重任,怎么可能在此时怜香惜玉?


一路往望仙城去,路上关卡颇多,过城时频遭盘查、刁难。幸而王姻从未在外走动过,虽是鲁人,但年轻面嫩,又口舌甜滑,都叫他有惊无险的过了关,进了望仙城。


望仙城上逍遥台。


望仙城里比其他城市多了些人气,路上行人多了,城中店铺也有不少还开着门。王姻一路走来,发现最红火的是当铺和金银铺。


他带了一些钱物,想收买东西,倒也容易。当铺的人听说他是鲁人,都私底下问他能不能从鲁国贩粮过来?


鲁粮不入郑,从这一道王令颁下起,商人再也没有从鲁国往郑国运一粒粮食。


哪怕不是鲁国产的,只要从鲁国经过,就不许运到郑国来。


郑人渐渐得知了鲁王此令,纷纷唾骂不休。鲁粮还不是从郑国贩去的?当日鲁王缺粮,找郑王要粮,郑王鼎力相助,现在异地而处,鲁王竟然能说出一粒粮食不得入郑这种话,真是狼心狗肺!


王姻不置可否,含糊两句,于是迅速成为了郑人的座上宾客。


于是,他也很顺利的见到了郑王。


逍遥台。


赵后抱着小太子,一字一句的教他读诗。小太子捧着纸牍,奶声奶气的跟着读,“子”“四”不分,“七”“去”不分,赵后就慢慢纠正他。


殿中宫女皆满目温柔的看着。


小太子乳名思奴,郑王一直以为此名指的是自己。


赵后想起那抹倩影,心中揪疼。


在殿外还有赵王新送来给小太子的几位先生,皆是赵国大家。


但赵后从不许他们见小太子,他们唯一能见的只有赵后。


郑王得知此事,心下稍安。


他与心腹道:“王后心中还是爱孤的。”


心腹点头:“大王一定要说服王后,如今能退赵兵的,只有王后了。”


郑王愁苦道:“王后……恐怕也毫无办法。孤曾想过要不要让王后到阵前与赵国将军说话,王后答应了,只是想带太子一起去,孤担心太子安危,不敢答应。”


心腹也犹豫起来。


小太子是个麻烦的人物。虽然如果没有他,可能对郑王来说更好,但现在他却偏偏死不得。


心腹道:“太子不能离宫。大王,世上没有父母忍心伤害自己的亲生骨肉,但外姓人却未必狠不下这个心。如果太子到了宫外,被赵人所害,赵人却反指大王谋害太子,以此逼宫……”


郑王也是担心此事。


而且,他甚至没有自信自己能保护得了小太子。现在赵后对小太子寸步不离,他觉得是最好的。如果有杀手来,赵后一定会甘心情愿挡在小太子前面的。


现在僵持在这里,赵军不肯退,也不说为什么不退,郑王无力逼赵国退兵,只能从赵后身上想办法。


心腹看外面更漏,提醒道:“大王,该去陪王后用饭了。”


郑王慌忙起身:“对对对!”


他打点衣冠,熏香佩玉,命人捧上给赵后准备的礼物,往赵后的宫殿去。


听到乐音传来,赵后宫前苦候的几个赵国大家苦中作乐道:“郑王来了。”


“一听这乐音,我就知道是郑王。”


“这郑国先王还真是会折腾,到哪里都要带着乐工奏乐。”


“我王比人家先王更会折腾。”


这一句一说,几人相视苦笑,都不说话了。


郑王苦郑人,赵王也苦赵人。


赵人上到殿上公卿,下到街上稚童,无不知道他们的赵王,年过七十,乃雄心不止。


这不是夸,是苦。


你都这么大年纪了,好好的培养子孙,安享晚年不好吗?


谁都看得出来,赵王不服老。应该说,他怕老,怕死。


所以,公卿中劝赵王好好教养公子的人都被砍了,或被赵王用各种方法折磨死了。剩下的都看懂了,全都装起了傻。


但赵王无人劝告、遏制,就更加肆无忌惮。他像一头没笼头的疯马,可惜身后还拖着赵国这驾马车。他可以狂奔到力竭而死,赵国会被他拖累成什么样?


现在没人敢去想这个问题。


在殿外的这些人都知道,他们到郑国来教导郑国太子,可能会有来无回。但他们不敢不来。敢抗命,可能在赵国就被赵王砍全家了。来了,说不定只用死自己一个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quxx.com。 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quxx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